close

        記得當初很想看人類之子Children of Men的原因有兩個,第一,因為男主角是Clive Owen,第二,它的預告片採用了Sigur Ros的Hoppipola。我一直認為真正的男人可以以Clive Owen為代表。有點稜角卻理性的個性,兼具迅悍與柔情的外表,鄙視紅塵的同時也知道如何跟紅塵共舞。我之所以欣賞他,是因為他的表演精華處有99%是來自於他獨特的腔調,雖然英國腔的演員很多,但畢竟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口音,而如何讓情緒的張力擴張到最大,就是演員的價值所在。就這點而言,Clive Owen跟艾爾帕西諾差不多,都有足以渲染情緒的對白能力,且那帶點憤世嫉俗的憂鬱氣質也相當雷同。
        我其實是打算先分享Clive Owen在Beyond Borders的演出的,不過反正就先介紹最近已經在HBO上映的Children of Men吧。這部電影的導演Alfonso之前 的作品,我真正覺得還不錯的大概也只有改編自狄更斯小說的Great Expectations烈愛風雲而已,而在人類之子裡,他的導演功力依然維持了沒什麼好挑剔,但也沒什麼好喝采的程度,除了其中有十幾分鐘完全沒有剪接鏡頭的連拍畫面的確讓人印象深刻。會想要拍這種長鏡頭的目的多半都是想要營造出讓觀眾窒息的臨場壓迫感,很久以前尼可拉斯凱吉演的不怎麼樣的蛇眼也打過同樣的噱頭。在人類之子的這個長鏡頭裡,克里夫走過之處是一片生死交錯的戰場,人員與器具的走位與調度,以及特效時間的控制等,都要掌握得很好,如果其中有個環節出錯了,那一切得從頭再拍。我覺得這段拍得不錯。
        英國狂想式電影總會讓人有兩種相互矛盾的感覺。一種是像吃異國料理時吃到沒吃過的調味料的那種新鮮感,一種則是發現這種調味料其實只有沾某種食物才好吃的失望感。包括28天毀滅倒數,V怪客,以及人類之子等多數悲劇狂想的英國電影都有這種特徵,似乎終於有個相當有創意的主題了,而且不同於好萊塢的保麗龍式科幻作品,但沿著這個主題進行,到最後總讓人覺得虎頭蛇尾,似乎雷聲大雨點小,並沒有發揮得相當極致。28天毀滅倒數到最後只是鎖定在三人關係,V怪客的煙火葬禮也只是個澎湃一時的噱頭,而人類之子到最後也僅止於階段性任務的達成。當然,英國作品通常都會深入探討角色的心理路程,很少會全面性觸碰到外在環境的描述,我覺得以小說手法來看,這是非常正確的焦點,但以電影這種娛樂性質偏重的表現手法而言,或許很多觀眾會失望了。
        在英國這種灰暗多雨的小島上,創作者構思出來的悲劇通常都比世界其他地方還要再多一層濃得化不開的灰色調,以及沉穩地遊走於現實與瘋狂之間的神經質。人類之子的背景氣氛就是如此。既然已經沒有所謂的「未來」,那「現在」還有意義嗎?基本上,大部分的人的言行舉止、所作所為都是在「未來」這個前提下進行,如果這個前提被抽掉了,我想很多人的行為就不太像人了。這是個普遍的主題,漫畫、電影、小說都有觸及,但人類之子卻是把這個未來擬人化成嬰兒。為了保護這個嬰兒,為了奪取這個嬰兒,人之所以為人或者之所以不為人,只剩下目的與慾望的人性,就一點一滴地展現出來。 
        Clive Owen飾演的主角是個典型麻痺自己以換取對抗現實的堅強的人,很多人都是這樣的,我也不例外。當他看到前妻的屍體,邊走開邊嫌麻煩似地碎碎念,邊掏出酒喝邊點香菸,到最後腦內的某個底層聲音終於點醒他的失去,他這才無聲無淚地癱倒在樹旁哭。當他看到自己唯一的好友慘遭殺害,惡狠狠地甩開想要觸碰並安慰他的人,且繼續進行他不得不繼續進行的事情,盯著擋風玻璃的他一樣無聲無淚地哭了。我想如果是我,應該會發狂或發瘋吧。我自認自己是個堅強的人,但經歷過主角的那些事情,我很難保證自己可以從頭到尾理性地執行任務,或相信自己仍然相信的東西。
        我認為自己在亂世可以活得下去,那是因為亂世之後總有太平,那是因為未來尚可期待。但在末世呢?我大概看了三次左右的人類之子,但越難越看得下去,因為那灰暗沉重的質每每都讓我想起在我左右窺伺的絕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lvic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