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黑金企業(There Will Be Blood)是個我完全沒看過同類型的電影,我非常推薦這部作品。奧斯卡頒獎典禮之前我沒看過險路勿近No Country for Old Men與黑金企業,但我認為光是衝著丹尼爾戴路易斯Daniel Day-Lewis,黑金企業絕對有實力角逐最佳影片。而在看完這兩部之後,我確定險路勿近實在遠遠跟不上黑金企業的出色程度。
      黑金企業讓我覺得相當特別的地方有三點,第一點是他的配樂,第二點是導演Paul Thomas Anderson拍攝與說故事的手法,第三點當然就是演技已經跟巔峰時期的艾爾帕西諾不相上下的Daniel Day-Lewis。
      試著把配樂抽掉的話,畫面本身帶動的故事情節其實相當普通而寫實,如果配上一般的管絃樂古典小調的話,大概觀眾的注意力很快就渙散了吧,但令人相當奇怪的是,導演竟然在相當多橋段用像懸疑驚悚片的旋律當作基調,而且那其實有時不能算是音樂,而常常是掐住神經、居高不下的刺耳拉弦,或者有點部落風味、沒什麼特定旋律的古怪打擊樂器。我不得不說,這個作品最讓開門見山、人耳目一新的就是配樂本身。像要被吸入單調鄉野生活的畫面行進方式,與古怪旋律的配樂之間的不協調,簡直就像打了瞳孔擴散劑後,就要馬上玩「看看這兩張圖哪裡有不一樣」的遊戲一樣,有點超現實的錯愕感與緊張感,你會一直預期著即將要發生什麼事,而警戒著下一個鏡頭的突兀。到底導演為何要這樣搭配上畫面與音樂呢?我完全不了解,但這奇怪的安排卻毫無道理地吻合成一部怪異而讓人目不轉睛的作品。
      導演保羅湯瑪斯安德森Paul Thomas Anderson,他的作品嚴格說起來我只看過兩部,亦即之前略有提過的心靈角落Magnolia,以及我也覺得相當有味道的小品電影戀愛雞尾酒Punch-Drunk Love。不看導演的話,根本就看不出來這兩部作品是出自於同一個人之手,而黑金企業本身的手法也截然不同,這讓我感到相當納悶。到底這傢伙的風格在哪裡呢?
       無論他的個人風格是什麼,他的每部作品都有讓人眼睛一亮的感覺,根本原因就是「獨一無二的說故事能力」。除了心靈角落有比較多的商業氣息,這個導演的經典地方在於他不太讓對白本身來交代劇情或陳述腳色的內心,而是讓角色用演技本身或畫面的帶動來敘述故事。這種作法如果讓演技優秀的演員來擔綱,當然是賞心悅目,不過保羅更運用鏡頭與畫面切換的方式讓觀眾更有就在旁邊的參與感,且逐漸掉入期待什麼事情發生的情緒裡。
      最微妙的地方通常是最扣人心弦之處,這句話可以從這個導演的作品裡看出來,而且他相當會處理情緒高點的橋段,看完他的手法,你會無法想像還會有其他更特別的方式來處理同樣的情況,而一直處於震懾之中。這個年輕導演對我而言還是個未知。
      在黑金企業讓我感到相當亢奮的則是他的鏡頭處理,比如他運用了近乎固執的對焦,舉例而言,有一幕,油井因天然氣爆炸後,他抱著自己的孩子逃離,以及後來背對著鏡頭指揮火藥隊伍炸掉燒塌了的油井;他也運用了讓人莫名的無焦點定格取鏡(雖然很多導演比如昆汀塔倫提諾都有在用),像男孩放火燒房間,他追出去把男孩抱回來時,以及他發現亨利其實是個冒牌後,在妓院的角落悶悶不樂,讓妓女的笑聲充斥在看不到的畫面以外,與丹尼爾本身的暗自憤怒形成強烈對比;他喜歡近距離地拍攝角色的臉孔,但不像麥可貝這樣像漫畫般的特寫,而是用像是心思比較複雜,而且個性比較怯弱的旁觀者角色的角度去拍攝。
      丹尼爾戴路易斯在裡面的角色也叫丹尼爾,不知道同樣也負責寫劇本的導演保羅是不是為了他量身訂做這部電影。我稍微看了一下幾篇部落格對這部電影的感想,似乎大家都著重在貪婪這個字上,不過主題是貪婪的電影何其多,而且裡頭的每個角色,包括主角都是汲汲營營於錢財的貪婪者,幹麻導演要寫出並導出這部佳作呢?
      我覺得根本的差別在於,「貪婪」本身並不是導演要描述的主題,從來都不是,導演要陳述的是「貪婪行為的差別」,這個差別可以從主角與其他同樣貪婪的腳色的生存方式看出來。主角一向都是捲起袖子去接近能夠讓他賺錢的本身,亦即油井,他沒有去炒地皮,沒有轉投資,沒有跟其他石油公司勾結市場,沒有跟其他企業家利益輸送;相反地,他給互利的人相當好的報酬,提供工作機會給參與者。
      其他人在幹麻呢?很多仲介商想藉著油井的發掘分杯羹,石油公司想要在丹尼爾創業有成之後用錢購買現成的東西,他們是西裝筆挺、不知挖礦為何物的企業家。至於擁有土地的老百姓根本不想了解油井的價值,他們只想要更多錢,他們不知道自己土地的價值以及所能產生的經濟收益,當丹尼爾開口提出好價格時,他們只是盲目地想要加倍。另一個主要角色傳教士伊萊,由小太陽的願望裡演哥哥的的年輕男孩Paul Dano主演,則是想要藉著教會之名從丹尼爾身上分到更多名利,最後還因為轉投資在經濟大蕭條時失敗而再度以教會之名跟丹尼爾厚顏無恥地勒索。冒牌傢伙亨利也是衝著丹尼爾的名利而以兄弟之分出現在他身邊。
      當大家都是貪婪時,丹尼爾是用自己的雙手挖出石油供給市場,而其他人則是安靜地等在旁邊,企圖在丹尼爾有收穫時分一杯羹。我不得不說,貪婪是美國草創時期進步的原動力,如果又越多像丹尼爾這種人為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下生存而苦幹實幹的話,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現在全世界都遭受波及的次級房貸是由誰造成的?是由這些想要從中楷油的投資組合人員操縱出來的,他們把連自己都不了解的產品包裝再包裝,形成連大家都不知道的衍生產品,然後丟到像惡狗一樣的投資市場,引起狂犬般的大家盲目地追求。
      簡言之,如果貪婪本身促成更加努力的動力,那他本身是個正面因素,但貪婪本身除去了努力,那就純粹只是飢餓而已。主角與其他人的差別便在於此,而且他也說了,他不得不自己努力打拼,因為他受不了身旁貪婪的臉孔,他只是想要足夠的錢以逃離這群人。丹尼爾只是做自己該做的事,但一堆他不想要惹到的人卻一直像蒼蠅一樣出現,包括偽善傳教者伊萊、假兄弟亨利,以及眾多百姓與企業主。到最後他的確是悠遊在自己的豪宅裡,漫度餘生了,可是投資失敗的伊萊又以親戚朋友的身分出現在他眼前,他終於忍無可忍而用保齡球瓶敲破伊萊的頭。
      丹尼爾本身其實是注重親情的,他背棄自己的家庭,孤家寡人奮鬥至今,卻還是收養了一個孤兒,姑且不論這個孤兒可愛的臉孔是否是他生意談判時的籌碼,他對這個孩子的關愛仍四處可見;當然,他不是個當父親的腳色,他在乎的是熊熊燃燒的油井更甚於耳朵被震聾的男孩,他寧可把男孩送走也不想多花時間教一個無法正常講話也無工作能力的小孩,他帶著男孩去吃大餐,但很快就把注意力放在鄰桌他討厭的人身上;換句話說,他總是把自己的事業擺第一,男孩一直都是其次,但他對這點也相當自責,這可以從他在受洗時情緒激動地大吼「我放棄了我的孩子」看得出來。明明不是他的小孩,他還是用等同父親的感情投入在裡面,就算,這樣的感情並沒有相當完整而豐富。他對自己父親角色的不稱職也表現在對一位企業家的態度上;僅僅是因為企業家無意地建議帶小孩的方式,就讓壓抑自己的丹尼爾大方雷霆,表示他自己也很清楚父親這個角色他從來都不覺得自己扮演得好。
      最後當這個長大成人的男孩要離開家裡了,丹尼爾執意要他親口講出他的打算,他認為明擺著可以出聲的嘴巴不動,卻讓手語老師當翻譯,是種偽善逃避的行為。從這點可看出,丹尼爾其實要的是確確實實的坦白,善也罷惡也罷,總之不要遮遮掩掩欲言又止。
      假兄弟亨利的身分被揭穿後,他用小手槍一槍打爆對方的頭,且看著日記與照片獨自在森林裡流淚。這個堅強到不行的男人,終究也是會在緬懷與遺憾的情緒裡無聲地哭泣的,為的是他舉目無親,既無兄弟、亦無子肆,從頭到尾也未找伴侶。
      丹尼爾本身為什麼不想信教呢?劇本沒有交代,但我認為是因為實際主義的他看破了宗教與信仰兩者之間的差別。那些搖旗吶喊的教會角色是無事生產的傢伙,完全不做什麼有經濟效益的事情,倒是很會蠱惑人心,而且以上帝之名道處遭搖撞騙。雙腳踏在現實大地,把自己貪婪的本性表露無疑的丹尼爾,看到這種把自己貪婪本性藏匿在偽善宗教底下的傢伙,當然相當不爽。他被迫接受受洗時,在內心的確有一番強烈的掙扎,但為了貫徹自己的計畫,他只好向這些創造出虛假上帝的傢伙俯首稱臣。
      在受洗之前他已經狠狠地教訓過伊萊了,他認為對方是個毫無用處、獅子大開口、招搖撞騙的不學無術之士,對這種人,丹尼爾確實是態度擺得既明確又強硬,包括他對想收購他生意的供應商、對只想要賣到高價格的百姓、以及任何想要瓜分他利益的傢伙。
      最後一段,丹尼爾VS伊萊實在是個經典橋段,這時候就完全看丹尼爾戴路易斯表現就好啦!演過小太陽的願望的這位男孩的確表現不俗,但我認為要跟影帝演對手戲還是有些生澀。丹尼爾在裡面的經典台詞I drink your milkshake大概會收錄在百大電影經典台詞吧。這一段對白實在是高潮迭起、雷霆萬鈞,中生代演員裡面,丹尼爾的演技其實已經無人能出其右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elvichy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